「菜」是怎么发展出「弱」的意思的?

这么菜的化学,还敢去念甲组啊!

足见我们今天所说的“菜”,至少在1979年的台湾社会就已经流行

说到这里,路径似乎很清楚:从英文trainee到闽南语“菜鸟”,从“菜鸟”到“菜”,通过网络从台湾又到大陆

但,之所以说复杂,是因为还有另一条截然不同的路径

这是一条和“trainee”、“菜鸟”完全无关的路径

今天我们翻看《现代汉语字典》,在关于“菜”的义项中,不会看到有和“弱”相关的义项

但,如果你换本字典,情况可能就不同了

比如说,换成《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之分卷《徐州方言词典》

你会看到,“菜”有两个义项:

1、经过烹调的蔬菜、蛋品、肉类等副食品的统称;

2、不好,水平差,不够标准

这说明什么,说明,至少在徐州方言里,“菜”本身就有“弱”的意思

但仅仅是徐州方言吗?

翻开《汉语大词典》,我们还会看到这样一些词条:

菜货:下等货,劣货

菜骨:常年蔬食而骨瘦体弱

菜包子:除了指用蔬菜做的素馅包子之外,还常用来比喻“无用的人”

……

可见,在方言和民间说法中,“菜”一直以来都有“弱”的意思

究其原因,很可能是在日子不那么富裕的年代里,人们在饮食系统中重视肉而轻视菜导致的

哪像今天,蔬菜沙拉卖得比肉还贵……

如果认可这一条路径,那“菜”里面“弱”的含义,就是从各地的方言中来

但,这个问题终归不是一个二选一的选择题

我们更加相信的是,以上两种原因,在漫长的时间里和人们不断地使用中,共同造就了这个义项

也许,是网络热词“菜鸟”唤醒了隐藏在方言记忆中的“菜”的义项

也许,闽南语用“菜鸟”翻译“trainee”也不完全是出于谐音

也许,就是有某种东西连接着我们吧

以上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