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准备论文一样画画!这些梦幻的画作,来自这个超理性的艺术家

最开始的作品,是对社会、生活图像的直接感觉,与对绘画本体的感觉有很大区别。

我画的这些作品,分为《风景》和《夜行》两个系列,这系列作品都是对图像本身或是对情绪的直接抒发。

《行走的夜晚1》 60cmx80cm 布面油画 2011年

《夜行》系列画的是回老家时候看到的一些景象,夜晚行走的感觉,与大家在艺术路上探寻的感觉很像,我把它变成了作品,是对过往事物的一种记录。

这种记录,更多的是流于精神表层,但它在某些隐形的线索里与绘画本体有一定的关系,也就是我作品当中体现出的时间性。

《Black cat NO.3》 110cmx80cm 布面油画 2012年

后来,我做了百丈湖的项目,把当地百丈湖景区里面一些员工的证件、门牌号、钥匙等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全部收集到一起,放在一个自己做的木筏上面,买了一点酒,像祭奠一样地对它敬了几杯酒。然后把船点燃,送到湖中去,我把这个作品叫作《时间的灰烬》,它与时间有关,也把我当时想的一些东西影射在了其中。

《捕风纪系列 风吹过这世界10》 40cmx50cm 布面油画 2012年

我后面有一个作品系列叫作《捕风纪》,里面的作品也是建立视觉软硬基础上的。

在画《捕风纪》的时候,我想让作品有种自由发挥、自然生长的感觉,因此这个系列的作品非常自由,看起来会有一点飘泊和游离的状态。

《捕风纪系列 风吹过这世界2》 40cmx50cm 布面油画 2012年

之后,我开始对绘画本体进行研究,最开始是关于黑白灰的研究,先把整个画面的颜色去掉,再把整个构图做到极致。我还想把光做到极致,把光做成实体状,让它从手电筒这些地方流出来,就可以看到液体光柱,光在我的画面中占非常大的比重。

前期的光比较实在,相当于是把它液化,在画《逍遥游》的时候,就插入了实体的感觉,把光画成了实实在在的方体,让它在画面中占据一种厚重的感觉。

《逍遥游》 400cmx750cm 布面油画 2017年

黑白灰练习也是在做视觉触感,我对于绘画本体的研究是比较理性的,分得比较细,一项一项地去研究。

这样的思维一直贯穿着我的整个创作状态和创作过程,最终形成了我的创作方式。基于对绘画本体的研究和个人思维发展,两者之间的结合形成了我的创作模式。

游丝是对万物的柔感

2019年做了一个叫作《游丝》的个展,就是基于这两点提出来的一个总结项目。

游丝,是感觉和逻辑的结合体,它的本体是空中的一种飞絮,是一种很微弱的感受力,若你能感受到这种游丝,说明你对万事万物是有一种感受的。这对艺术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前提。

另外游丝还是机械表里面的一个部件,机械表能不能走得很准,要看游丝的好与坏。

我的工作方法,是精确性和逻辑性两个方向交替延续往前的,有时候也做一些在地性项目——这属于我创作过程中的他者。

如果我不依靠绘画,会往什么方向走,往什么思路上靠。最后得出来的结论是,无论我是画画还是出去做在地性项目,我所感兴趣的点以及我擅长的东西都没有变,只是形式变了,但并不会影响到我自己。

《辛德瑞拉》 110cmx80cm 布面油画 2012年

《辛德瑞拉》是在黑白灰研究快结束的时候画的一张画。当时好友带着他妹妹到我家里面来玩,他妹妹特别讨厌吃苦瓜,我们开玩笑说要给她做苦瓜炒肉吃,她就佯装做出愤怒的表情。事后,我把这个表情给画了下来。我在画的时候,从图像出发,把那位小朋友的衣领和袖口画成特别细的蕾丝状,把背景柔柔的感觉和蕾丝干净的感觉给画出来,做一个对比。

它在视觉上,对我有一定的刺激,我就单独将其提出来,做了一个视觉软硬的研究,让它在视觉上更有冲击感。开始做视觉软硬的时候,我想到了一个方法—盲画,我把盲画叫做对这种感觉的不停复制。

《理论上的雨季》 80cmx125cm 布面油画 2016年

视觉软硬度,是触感里面透过来的一种视觉感受。比如说我们的手去摸粗糙的水泥地,会感觉它很硬,再去摸羽毛丝绸,就会感觉很软,同时在视觉上也形成视觉软硬的体验。

我把自己对一件事物比较敏感的点挖掘出来,再深入地研究,不停地练习。

我在后面的作品里延续了这样的方法,每当我想到一个新的题材或者是一种视觉语言需要巩固的时候,我就采用这样的方法。

微光,齐物——万物皆有灵,众生皆平等

画面有最基本的点、线、面三个要素。当在一张白纸上画一个点,这就不是一张白纸了,而是一个面;在一张白纸上画条线,就分割成了两个面。

点是作为画面的一个观看通道。点有一种停顿感,会吸引人关注,当把这个点处理好了以后,它会迫使观众走近你的作品去看你的画。

线在画面中占据节奏感,亨利·马蒂斯说,线具有韵律感。我在研究线的时候,对它进行了次序本身的研究。

点线面三者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交响乐,画完以后,做重色部件在画面中占据主要位置的练习,对分割进行延写。

这样的练习对我的影响非常大,因为它可以让我很快地把想要的感觉抓准,我可以不用去尝试很多东西。这样一个方法延续到了我的创作里。

《发光体》 80cmx125cm 布面油画 2016年

我进行绘画本体的研究后,创作的第一个系列是《不存在的骑士》,这系列作品源于伊塔洛·卡尔维诺写的小说《不存在的骑士》。

我很喜欢里面的主人公阿季卢尔福,它属于精神性的存在,没有实体,衣服里面是空的。我对这一个靠着精神、意念存在的意象比较迷恋,觉得它可能就是一种文学性的精神实体。

《不存在的骑士6》 140cmx195cm 布面油画 2014年

我把这样的精神实体提炼出来,运用到自己的作品里。那个时候,我描绘的人物形象变得比较透明、模糊,也无性别倾向,有种空灵感和漂浮感。我最开始对于人物描绘的基点就是从这个地方来的。

第二个系列作品是《捕风纪》,它是我对视觉软硬的一个直接反映,我想做的是让作品自然生长的状态。我最开始没有一个明确的设定,就想把“感觉”这个东西,从逻辑上显现出来。感觉好的时候一天画一两张,感觉不好的时候,一天笔都动不了两笔,而且画废了的特别多。

《捕风纪系列 风吹过这世界6》 40cmx50cm 布面油画 2012年

第三个是《微光》系列作品,是一个精神象征,作为旁观者。我把自己抽离出来,观看有目标的和理想的一群人,在追寻某一个目标时,所看到、经历或者产生的一些思想,并把这些思想表现出来。

《微光》系列的画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短暂停留》,另一个是《往黑暗的深处去》。我们在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东西,都具有共性。很多时候,你的作品能够感动一个观者,不是你的作品有多感人,而是观者在你的作品里看到了一些东西。

《微光系列 静静的湖面》 110cmx80cm 布面油画 2014年

这些东西与观者原有的一些经历有关,他找到了出口,便会与你的作品产生共鸣,因而喜欢你的作品。

有些观者说他理解不了这个作品,其实是作品没有与观者建立起一个共同点,而观者对作者/艺术家有些了解后,再去看作品,理解就会容易得多。

《逍遥游系列 在沼泽》125cmx170cm 布面油画 2019年

《微光》系列结束后,我就开始画《逍遥游》系列,这与老庄写的《逍遥游》有一定的关系,因为《逍遥游》的核心思想是逍遥和齐物。

齐物就是“万物皆有灵,众生皆平等”。我觉得齐物与塞尚提出来的绘画本体有一定的联系。我在画《逍遥游》时,觉得绘画里面所有的元素,包括里面的动物、人物、笔触、色彩,应该属于一个对等的状态。

比如说有光的地方、没光的地方,好的动物、坏的动物都是一样的,属于齐物的状态。我在画《逍遥游》的时候,一直饱含着这样的状态在里面。

逍遥游系列本身分成了《逍遥游此岸》《逍遥游彼岸》两个方向,前者画的是对现实的理解,画的东西是大家可以看到的,然后做了一个变体;后者画的是一个理想中的世界,是在之前《微光》系列中想要追寻的一个地方。

《微光》是我们在追寻某一个地方的途中所发生的一些事情,是我们所看到的精神存在。而《逍遥游》彼岸系列,表达的是想要到达这么一个地方,但这个地方在哪里,其实我们也不知道,它是一个方向。

这就像我们画画一样,不知道最后会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地步,但还是要不停地努力和坚持。

《飞驰的阿基里斯2》 140cmx195cm 布面油画 2019年

最后一个系列是去年才开始的,叫作《飞驰的阿基里斯》,它是《不存在的骑士》系列的延续。《不存在的骑士》是精神实体,而《飞驰的阿基里斯》是这个精神实体所产生的一个矛盾体和悖论。

一个叫阿基里斯的运动员,他与一只乌龟同时赛跑,乌龟从90米的地方开始跑,运动员从零米的地方开始跑,终点都是100米,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永远追不到这个乌龟,这是一个相对的悖论。

我用这样的悖论,来描绘自己想追寻的彼岸以及想达到的精神真实。我想把这种状态表现出来,就画了《飞驰的阿基里斯》系列。

《迷幻海洋3》 80cmx125cm 布面油画 2020年

现在我又理了一些新的作品,感觉上更迷幻化,属于新的《迷幻》系列,这个系列建立在我之前一些作品的基础上。比如时间性、漂泊感、对于光的实体化、自然生长等,但这个系列暂时还没有画得特别成熟。

快问快答

Q:郭老师,很高兴您能做客泰艺术。您在分享过程中,多次提到时间一词,想听听您对时间的一些感悟,以及它对您的创作上有何启发?

对我来说,时间是显和隐的过程,时间本是运动状态,但它隐藏在运动的过程中,在静止的时候才会显现。

在我之前的作品里,我把时间和光融合在一起,我想把光液化、可见化,而时间可以作为光的度量,我把时间慢到让肉眼可以看到光,当时创作的作品名字叫《有意无意地消失》。

时间也是观众看到作品的通道,人们能够被作品感动,是因为作品引出来的观者难以回头的时光。

Q: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您的作品中,您创作最主要的灵感来源于生活哪方面?您又对其做了怎样的升华?

艺术源于生活,是很大的一个范畴,我想把它细化。首先一件艺术品是由一位艺术家完成的,艺术家是作品的起源,那么艺术源于生活,谈的是艺术家的感觉。

生活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一个人生活就是一个人的世界,由此艺术的来源是艺术家的具体经历和他眼中所看到的世界。

我一直在画由于时间流逝和空间变换,所造成的人精神状态的流露,这是我源自对世界、自然的一种感受。我想清晰地将这些感受表现出来。

Q:不管是绘画还是其他艺术媒介,都会面临语言和思想之间有效表达的问题,老师您是如何看待和解决这些问题的?

我觉得艺术语言与艺术思想是可以交互进行的。语言是艺术家研究过程中,不断累积、理性分析,所产生的经验,再通过这种经验去表达自己的感觉或思想。

我对于艺术语言的研究是比较严谨和理性的,无论是视觉感受中点线面的位置,还是其他线索,我都争取做到比较完整的地步。

理性和感性往往同时出现,我也在这个过程中,总结了盲画等方法,并通过这样的方法来完成自己的作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