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鸦艺术与社区治理:公众表达权与公共利益间的法律博弈
涂鸦艺术,这一源自街头文化的独特视觉语言,近年来在城市空间中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不少地方的网红打卡地。然而,近期成都高新区芳华横街一处备受瞩目的涂鸦墙,却因居民投诉而遭涂白处理,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此事不仅牵涉到艺术创作自由与社区环境秩序的冲突,更深层次地,它揭示了我国现行法律框架下,公众表达权与公共利益间的微妙平衡与潜在挑战。
一、涂鸦艺术:权利与责任的边界
涂鸦艺术作为一种非传统、非正式的艺术形式,其创作者往往以公共场所为画布,以强烈的个性表达和视觉冲击力引发公众关注。从法律角度看,涂鸦行为涉及物权、城市管理、公共秩序等多个法律领域。首先,涂鸦墙所在的建筑物或构筑物的所有权人对其享有物权,未经许可在他人财产上涂画,可能构成对物权的侵犯。其次,城市管理部门有权依据《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规定,对影响市容环境卫生的行为进行管理,涂鸦行为若被认为有碍观瞻或破坏环境整洁,可能面临行政干预。再者,涂鸦内容若含有低俗、违法信息,可能触犯《治安管理处罚法》甚至《刑法》的相关规定。
然而,涂鸦艺术并非全然非法。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经产权人许可、在特定涂鸦区进行创作,或者涂鸦作品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社会认可度时,涂鸦行为可被视为合法的艺术表达。此外,根据《宪法》第35条,公民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涂鸦艺术作为某种形式的公共言论表达,理论上应受到宪法保障。然而,这种保障并非无边界的,当涂鸦行为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时,法律该如何平衡?
二、公共利益:多元视角下的衡量
本次事件中,社区回应称涂鸦墙被涂白的原因在于周围居民尤其是老年人和学生家长的强烈反对,认为涂鸦内容存在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部分,包括脏话等。此番表态,实际上是将公共利益聚焦于特定群体——未成年人的权益保护与社区和谐稳定之上。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当教育和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涂鸦墙上的部分内容若确实存在不良导向,无疑与该法的精神相悖。此外,《民法典》强调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而涂鸦行为是否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亦是考量公共利益的一个维度。
三、法律博弈:寻求和谐共生之道
面对涂鸦艺术与公共利益的冲突,法律并非简单地取舍一方,而是寻求调和之道。一方面,应尊重和保障公众的表达权,尤其是新兴艺术形式的创新空间。这要求立法层面适时修订相关法规,明确涂鸦艺术的合法边界,鼓励设立专门的涂鸦区,规范涂鸦行为;另一方面,也要强化对涂鸦内容的监管,确保其符合公序良俗,不对未成年人产生负面影响。社区作为基层治理单元,应扮演积极角色,通过与涂鸦创作者、居民、学校等多方协商,制定合理的涂鸦管理规则,兼顾艺术创作与社区和谐。
同时,涂鸦艺术家也应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尊重他人财产权,避免创作内容触碰法律红线,提升作品的艺术水准和社会价值。唯有如此,涂鸦艺术才能在法治轨道上健康、有序发展,真正成为城市文化多样性的一部分,而非引发争议的源头。
综上所述,涂鸦墙被涂白事件凸显了公众表达权与公共利益间法律博弈的复杂性。解决此类问题,既需要法律制度的完善,也需要社会各界的理解与合作,共同营造一个既能包容创新艺术表达,又能维护良好社会秩序的城市空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