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蓝线?河道管理范围线?到底是什么关系?
河道管理规范线、城市蓝线谁来管?
河道管理范围线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及地方相关河道管理条例划定的法定管理边界,《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属于法规。
2018年水利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河湖管理范围划定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河湖划界工作完成时限。
城市蓝线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划定,2005年建设部第80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城市蓝线管理办法》,2006年3月1起施行,由此展开了各城市在总体规划以及控制性详细规划两个层面的蓝线划定工作,《城市蓝线管理办法》属于部门规章。
两条线的管理依据(图源:自绘)
河道管理范围线和城市蓝线分属两个不同的主管部门进行管理,其中河道管理范围线由水务(利)部门主管;城市蓝线由城乡规划的主管部门进行管理。从法律效力来看,法规高于部门规章。
河道管理规范线、城市蓝线怎么画?
1. 河道管理范围线
要准确画好河道管理范围线,流程如下:
河道管理范围线划定流程来源:《河道管理范围划定技术规范》
总结下来划定河道管理范围线有三个步骤:
第一,收集资料,包含水文、地形等信息,流域规划、河道整治规划以及区域社会经济等资料;
第二,洪水计算,根据不同标准,进行洪水计算,确定无堤防以及有堤防河道的行洪范围;
第三,根据洪水计算结果以及堤防情况,结合护堤地划定河道管理范围线。
来源:《河道管理范围划定技术规范》
可能有朋友就问了,那现在有的城市颁布的河道管理范围线内还有现状用地呢,这个问题也暴露了这条线在实际划定过程中有的城市与用地的耦合程度不高,理论上是可以反馈给水务(利)部门进行局部调整,但这并不能说明规划方案可以主动画入河道管理范围线。
2. 城市蓝线
要准确且合理的画好一条河道蓝线,一般有以下六个步骤:
城市蓝线绘制六步骤(图源:自绘)
第一,定标准。根据城市的发展规模、人口,城市重要性,确定防洪排涝标准;
第二,算宽度。根据防洪排涝标准,结合规划用地布局、下游水位、上游水量、蓄滞洪区、水工构筑物调度规则等方面,构建数学模型,计算河道需要的上口宽度;
第三,双协调。校核现状河道是否满足要求,如果不满足要求,应反馈规划方案增加河道用地或者调整防洪排涝体系及设施规模及布局。根据城市用地布局方案与水利规划的协商结果,确定最终的上口宽度。
双协调前、后的不同画法(图源:自绘)
第四,保安全。再根据流域汇水面积的大小,有堤防的河道和无堤防的河道,分别后退一定距离作为城市蓝线的初步线型1.0版本。到这一步,其实和河道管理范围线的划定逻辑是类似的,只是理想的城市蓝线更关注了规划水平年的城市建设用地情况。
第五,保水质。从水环境保障角度,核查是否需要建设湿地等水环境处理设施,将1.0版叠加湿地等水质保障措施,形成升级的2.0版本。
第六,核边界。核实与滨水绿线、已经建成地区等等其他边界条件的关系,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形成最终的3.0版本。
为何做不到?根本原因就是城市蓝线绘制的底层逻辑是一个跨部门、跨领域的线,虽然看似只是一条普通平凡的线,但是这条线如果要绘制得科学合理,需要有《防洪排涝专项规划》、《水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等多个专项规划的支撑。
城市蓝线与其他支撑专项规划关系图(图源:自绘)
问题最大的是在第二步(算宽度)、第三步(双协调)和第五步(保水质)。国土空间规划由自然资源部门主管, “算宽度”和“保水质”理论上应该由水务(利)部门解决;而有良好规划编制基础的水务(利)部门可以提供已有相关成果,如果编制年限较近、恰巧又和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方案高度吻合,那恭喜项目组,你们的蓝线准确率很高;如若遇到规划编制基础薄弱的水务(利)部门,无“线”可提,你猜,项目组在没有技术力量和专题资金支撑的前提下,蓝线画的准确率如何?可能最大的底线就是不把常水面线画成蓝线吧!(若这个底线都没守住,那就很过分了)
即便水务(利)部门有了相关资料,比如提供河道管理范围线,可是,这和城市蓝线之间还是有差别的。从水系统的完整性来看,目前的河道管理范围线侧重于水安全,还没有耦合湿地保护等水环境的内容;另外从成果的协同性来说,这条线水务(利)部门在定稿的时候标准是否与国土空间规划一致?有没有考虑规划远期的用地变化?有没有考虑与用地规划的协调?答案是“不一定”,因为这条线大部分城市已经批了,而国土空间规划还在努力报批中。(当然不排除部分规划水平较高城市的自然资源部门和水务(利)部门在过程中已经进行了完美的沟通和协调)
从报批角度讲,目前确实只要解决有无即可,至于是否科学合理,那就要看前期造化了。有的朋友可能会说,总体规划层面是可以允许有偏差的!是的,但偏差最好能从源头上避免!而且目前国土空间规划数据库的城市蓝线实际上也是带坐标的,所以到真正用的时候,绘制根基不牢的城市蓝线会给留给广大使用者准确性欠佳、科学性欠妥、合理性欠推敲的印象,长此以往,会造成城市蓝线的约束力越来越低,表面看着是一条较为刚性的线,其实它却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
河道管理范围线、城市蓝线思考建议
厘清了两者绘制的底层绘制逻辑,我们可以看出:河道管理范围线相对小而精、而理想状态下的城市蓝线大而全。
建议河道管理范围线在下一轮的修编中能与城市空间紧密结合,并将整合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保护的相关设施一并纳入。
城市蓝线在编制过程中更加注重实事求是。第一,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阶段,没有详实城市蓝线规划编制基础的城市,可以用水务(利)部门的河道管理范围线代替,有编制城市蓝线专项规划的城市,应与河道管理范围线对接,进一步核实,并对涉及重大冲突部分进行调整。但总体规划阶段的蓝线,还存在较多的可变因素,建议以虚线进行标识;第二,在国土空间规划总体规划批复后,自然资源部门联合水利部门启动城市蓝线专项规划的编制(修编),在总体规划提出的防洪排涝、水质保护目标下,结合蓝绿空间布局确定城市蓝线,并附有明确的城市蓝线坐标和相应的界址地形图,各建设项目的审批应与这阶段的城市蓝线为准;第三,在国土空间详细规划阶段,若有局部个别微调变化的区域,可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提出个案调整方案,并经相关程序审批。
根据城市蓝线与河道管理范围线保护内容、目的和划定的底层逻辑,在国土空间全域全要素管控的背景下,两者在未来应该是趋同的,自然资源部门与水务(利)部门应协同编制、共同管理,实现水城共生共融。
文章来源
城PLUS
作者 | 王川涛
编辑排版
中规建业城市规划设计院 信息中心
CONTACT US
合作/投稿/转载请联系
xjxtd@126.com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