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明朝被处斩的内阁首辅夏言
夏言于成化十八年六月二十九日(1482年7月14日)生于京师城西莲子巷。他自小生性机敏,文采出众。夏言的父亲夏鼎十分开明,在他的督促和熏陶下,夏言十分勤奋好学。由于夏言出生于京师一个十分普通的军籍之家。当时明朝规定,只有做到兵部尚书,才可脱离军籍,这让年幼的夏言成为了整个家族摆脱军伍之列的希望。为了家族,夏言整日努力读书。弘治十四年(1501年),他19岁时第一次参加乡试,可天不遂人愿,首次应试的夏言不幸落榜,之后他又回乡寒窗苦读9年,取得了江西乡试第六的成绩。公元1517年,夏言顺利考中进士,已经35岁的他由此开启了自己的仕途之路。进入官场的夏言带着少年时期的理想与抱负,想要在这里闯出一片天地,他将直言进谏当做己任,而他也正因自己的直言,引起了嘉靖帝的注意。
嘉靖初年(1522年),夏言上疏请求革除正德朝的弊政。在朱厚熜授意下,查革官员旗役冒滥,裁汰了三千二百人。夏言担任谏官期间,先后弹劾过尚书王琼、王宪贿赂交结内侍的行径,以及宦官赵灵、建昌侯张延龄贪赃枉法的行为,解救过被逮捕的永平知府郭九皋。嘉靖三年(1524年)五月,夏言请求豁免军籍,得到准许。夏言不畏权贵,先后弹劾了内阁首辅张璁、吏部尚书方献夫,这更让嘉靖帝坚信夏言是个品格清高,直言不讳的贤良之才。
当时朝中兴起道教,嘉靖帝沉迷道教,不问朝事,夏言曾多次上书反对嘉靖帝沉迷道教,嘉靖帝对此十分反感,由此渐渐失去了对夏言的喜爱。此时严嵩也在朝中,因为善于吹捧,深得嘉靖帝欢心。严嵩在刚入朝时,为了升官也曾巴结讨好夏言,但夏言对此深感不屑,不愿与之为伍。严嵩对此一直怀恨在心。在得到嘉靖帝重用后,严嵩常常会上书弹劾夏言,怂恿嘉靖帝罢黜夏言。嘉靖帝原本就对直言不讳的夏言深感厌恶,由此也开始对夏言发难。在严嵩的推波助澜之下,夏言多次遭受罢黜迫害,而他与严嵩之间的矛盾也愈演愈烈。
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九月,朱厚熜微微觉察到严嵩的贪婪和放纵,就召夏言回朝。十二月,夏言抵京后,朱厚熜恢复了他的少师等全部官职,也加封严嵩为少师,像是与夏言并重的样子。夏言一回来,就凌驾在严嵩之上,批示公文一概不征求严嵩的意见,并大肆罢斥、放逐严嵩提拔任用的人。严嵩不敢直接与他作对,但对他恨之入骨。当时的士大夫正怨恨严嵩的贪婪狠毒,认为夏言能压制严嵩,因此深感痛快。然而夏言重回相位后,一心排除异己,被他罢官、治罪的多达十余人,其中包括唐龙、王暐、王用宾、何鳌等,而这些处罚不尽公允。因此朝中的士大夫开始畏惧夏言。
公元1546年-1547年间,总督陕西军务的曾铣提出恢复河套的军事计划,夏言认为此举有利于国家安定,便对其大力支持,而嘉靖帝对此的态度却一直犹豫不决。严嵩认为这是扳倒夏言的好机会,就对朱厚熜身边的小宦官礼遇并贿赂他们,所以这些宦官总是在皇帝面前称赞严嵩、贬低夏言。此时严嵩再次揣测世宗的心意,就力主河套不可能收复,并称夏言对国事出力甚多,而自己丝毫没有参与,请求将自己罢免。夏言非常害怕,谢罪认错,辩称严嵩此前并未表示反对。原本就对夏言有些厌恶的嘉靖帝便斥责夏言“强君胁众”。此时的嘉靖帝还并未想置夏言于死地,但严嵩一直弹劾夏言,称其收受了曾铣的贿赂,之后刑部尚书喻茂坚、左都御史屠侨纷纷为夏言求情,认为其位居内阁首辅,应当从轻处罚。可这一切并没有让夏言转危为安,反而让喜好猜疑、刚愎自用的嘉靖帝更加恼火,他一怒之下,决定下诏处死夏言。
嘉靖二十七年十月二日(1548年11月1日),已经67岁的夏言在京师的西市被处死。在被处死前,嘉靖帝和严嵩或许是为了羞辱夏言,不允许他坐囚车,反而是命人捆住其手脚,用一木棒贯穿其中,像抬猪一样将夏言抬到了刑场。这对于一生清高的夏言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折辱。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