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刀平五千钱

刀币也称“刀化(货)”,是由生产工具的刀演变而来的一种古代货币,流通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燕、齐、赵等国。就刀的形制可分为刀首、刀身、刀柄及刀环四部分。刀柄纹饰,面背二直居多,延续时间长,后来变化为面仍二直,背减为一直,又或两面皆一直,乃至无直或平背,刀环先圆形后椭形。文字则先无文字,后有一字乃至多字。刀币因为铸地不同、形体差异而形成了“燕刀”、“齐刀”、“赵刀”三大系列。

现选取河南博物院藏的一些典型刀币,从其流行区域、形制、铸造工艺等方面进行比较:

流行于燕国的“明”刀币(图一),横1.7厘米,重17.3克,呈刀状,刀尖平钝,刀身与弧背的度数较大。刀身与刀柄连接处略成方折,面的边缘处作隆起状。柄间面背均有二直纹,柄端为圆环状。刀身正面铸阳文大篆“明”。背铸阳文大篆“右、四”。该类刀币是战国时燕国的主要铸币。它铸行时间长、流通广,数量多。

图一 燕国的“明”刀币

齐国是使用刀币的主要国家。齐国刀币(图二、图三)通高约17厘米,重约40~55克,刀柄略带弯曲,刀身正面有“齐法化”、“齐之法化”、“安阳之法化”、“节墨之法化”、“齐返邦长法化”之类的钱文。

图二 齐国的“齐法化”刀币

图三 齐国的““齐之法化”刀币

流行于赵国与中山国的直刀(图四),亦称“钝首刀”,刀体平直或微弧,形体较小,面文是地名,背文或有或无,主要流行于赵国与中山国。如“伯人”刀币,横1.3厘米,重8.8克,呈刀状。刀尖平钝,刀首与刀柄连接处平直,面的边缘作隆起状。柄间面背均有二直纹,柄端为不规则圆环状。刀身正面铸阳文大篆“伯人”。

图四 赵国的“伯人”刀币

西汉居摄二年(公元7年),王莽摄政期间实行第一次币制改革时铸造的“契刀五百”钱(图五),青铜质,长7.42厘米,直径3.0厘米,厚0.35厘米,重16.5克。刀环如大钱,有内外廓,面文环有“契”、“刀”二字在穿右左;币身为刀形,“五百”二字直列刀身,均篆字阳文。该币制作较为精整,在新莽货币制度规定,一枚当五铢钱五百枚,同“一刀平五千”一样,亦为当时收兑民间黄金之用。

图五 “契刀五百”钱

通过比较以上战国时期流通于燕国、齐国、赵国以及新莽时期的刀币,可以看出:

齐国刀币形体一般较厚大,一般为带环长柄刀形,通长18厘米左右,宽2.5厘米以上,重45克以上。面背有廓,柄部有二道竖线。齐国的刀币文字生动、制作精美。燕国刀币较齐刀轻小,其上多铸有一“明”字,铸造技术略逊于齐刀,尤其在含铜量方面明显低于齐刀,这可能和燕、齐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有关。赵国刀币形体较小,平背直刃,且柄很轻薄。

“一刀平五千”钱的造型独具韵味,丝毫不拘泥于春秋战国时代刀币形制。外形与同期铸造得契刀五百同,但其上的文字的排列和制作工艺却大为不同,其价值亦悬殊很大。“一刀平五千”钱上的“一刀”二字错以黄金,使得“一刀平五千”钱成为中国钱币史中唯一的错金钱币,亦是镶嵌币的鼻祖。但此钱制作精美,书法娟秀,堪称艺术珍品,且出土和传世不多,因此在中国钱币铸造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王莽尊崇儒学,提倡复古,从其采取诸多改革,尤其是币制改革可见一斑。从货币单位到形态,均模仿战国时流行的古币,以搜刮民脂民膏为目的而铸造的大面额“一刀平五千”钱为最,可见王莽对儒学产生的故土、强大的齐国的刀币情有独钟。王莽别出心裁的铸造虚价大钱,对人民财富进行公开掠夺,以致民不聊生,社会经济陷入混乱,致使“金错刀”在产生时就陷入被废止的危境。